关于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商务厅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山西省能源局

山西省投资促进局

关于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管理、能源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各市分行,各有关单位:

为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总体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推动有序承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避免内卷式竞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大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控“两高一低”项目转入。加快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打造一批低碳、零碳园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需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转移项目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提升外资利用水平,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加大合作、共享发展。坚持与转出地协同发展,通过产业协作、技术共享、利益分成等机制,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二、因地制宜承接重点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绿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用工、市场发展潜力等的优势,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换,支持煤层气开发和转化,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对接重点区域和头部企业,精确测算,精准对接,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一)能源材料产业。积极招引优质载能深加工产业,以现代煤化工为重点,推动能源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协调发展。支持发展精细化工及高端日用化工产品。推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高值化应用,发展绿色建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承接铝镁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特钢等产业,推动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材料等新材料集群规模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以智能煤机、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航装备、航天装备、重型机械、铸锻造、工业母机、机器人、增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为重点,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提升整机产品和基础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促进先进装备产业发展壮大。

(三)电子信息产业。以半导体、信创、算力、光伏、新型储能、智能终端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及关联配套产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四)消费品工业。聚焦家电、医药、食品、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领域,积极承接消费品产业,推动特色消费品工业集聚发展。围绕“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等特优农业,承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特优农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承接生物制造产业,延伸发展生物基聚酰胺、人源胶原蛋白、绿色原料药等上下游产业。

三、集中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全省制造业布局和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引导转移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增强重点区域产业集聚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做强各类产业承接平台。聚焦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推动开发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承接特色产业转移。以晋创谷和绿电产业园区、消费品特色园区、国际合作产业园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引导产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园区、专业镇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中部城市群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积极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转移,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引导各市差异化承接、特色化发展,避免内卷式招商引资。推动各市制定重点承接产业指导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打造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各县明确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专业镇,培育一批工业强县。

(三)鼓励特殊类型地区承接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太行、吕梁革命老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制造业薄弱地区,重点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优势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鼓励老工业城市加快发展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四、创新方式推动产业转移合作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与京津冀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合作,高水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我省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一)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各市、县按照协商自愿、共建共享的原则,与转出地开展园区共建、共管。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聚焦强链补链搭建产业转移合作平台,加强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合作等方式,争取科技创新成果在晋孵化转化。

(二)促进产业转移国际合作。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利用外资政策,持续完善外资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外商投资制造业转移。加快申建自贸试验区,依托国际合作产业园、加工贸易产业园、保税区、无水港等,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发挥好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日韩、东南亚地区产业转移。

五、强化承接产业支持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要素支撑,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承接制造业转移取得实效。

(一)健全产业承接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推动产业精准对接。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签署产业转移合作协议,常态化沟通对接。深化与对口帮扶省市的产业合作。精准对接央企需求,分析央企发展规划,结合我省产业资源优势,吸引央企在山西投资上下游配套产业。鼓励行业协会及商会开展推介会等活动,支持和引导会员参与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相关工作。依托园区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区域产业合作,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运用“四全工作法”,服务重点承接项目加快落地。

(二)强化产业承接要素保障。各市县、各相关部门要主动推动与承接制造业转移相关的劳动、资本、资源、能源、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要素资源。鼓励各地完善存量土地盘活政策,深化“标准地”改革,加大标准厂房供应。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转移基金。鼓励省内外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对于满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落实园区规划入区建设项目,压缩环评编制内容。对于符合国家和我省节能政策的产业承接项目,加快节能审查手续办理,强化能耗要素保障。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各市县用好我省有关人才政策引进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落实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职称地区间互认政策,开展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认真研究制定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谋划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引进、重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形成。省制造业振兴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统筹协调推进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工作,相关省直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行业(领域)对接招商、要素保障服务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承接制造业转移工作取得实效。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商务厅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山西省能源局

山西省投资促进局

2025年4月27日


订阅标签:      工信 山西省 政策通知 其他 制造业
                        该类型已订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拨打助企热线

免费获取一对一政策申报建议服务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 【科小申报】认定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3万元
    奖励3万元 资质认定
    立即评测
  • 【忻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立即评测
  • 【长治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省级20万元 市级10万元
    立即评测

客服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号码:130 9907 7097 139 3512 8636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在线QQ

QQ咨询

需求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