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下的中小企业机遇:抓住4大方向,赢在转折点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诺云集团企策通深耕中小企业政策服务多年,见证了无数企业从政策红利中汲取动能、通过创新实现转型的历程,今天就从实操视角拆解,中小企业如何搭上这趟时代快车。

“十五五”科技创新四大亮点

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不仅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更强调了“高水平”。这一变化意味着未来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目标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通过研读《建议》和相关政策解读,我们总结出“十五五”科技创新的四大亮点:

一是“啃硬骨头”——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科技发展正从“跟跑追赶”转向“原创引领”,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二是“科技接地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技术只有应用到实际产业中才能发挥价值。《建议》强调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基础研究的“深蹲助跑”与产业发展的“加速冲刺”相互助力。

三是“抱团发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未来五年,国家将把这三者拧成一股绳,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强化协同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是“数字惠民生”——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人工智能+”行动将全面实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民生场景的深度融合,重构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服务模式,让人工智能惠及千行百业。

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

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产业布局,再到未来产业孵化,“十五五”规划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多层次的发展机会。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

《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小树成森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而生,将成为高增长、高体量的新支柱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7605辆,渗透率几乎为0%。而到2024年,产销量均突破1280万辆,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未来产业“新芽快破土”: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包括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从各地规划来看,上海市计划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南京市计划到2025年未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

诺云集团企策通的建议

面对“十五五”规划带来的重大机遇,中小企业应提早布局,抢占先机。结合政策导向,我们建议:

找准细分领域: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不应盲目跟风,而要结合自身优势,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攻关领域,或者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

拥抱数字变革: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十五五”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应积极应用数智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强化产学研合作:国家将建立“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的协同攻关机制。中小企业可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关注金融支持:《建议》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相关金融政策,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政策。

诺云集团企策通将持续关注“十五五”规划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最新政策解读和战略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把握科技自立自强历史机遇,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诺云及企策通二维码.jpg


订阅标签:      十五五
                        该类型已订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拨打助企热线

免费获取一对一政策申报建议服务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 【科小申报】认定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3万元
    奖励3万元 资质认定
    立即评测
  • 【忻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立即评测
  • 【长治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省级20万元 市级10万元
    立即评测

客服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号码:130 9907 7097 139 3512 8636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在线QQ

QQ咨询

需求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