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传专项包括科普基地能力提升、科普活动、科普作品(产品)研发等三类。项目主要以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为目的,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卫生健康、防灾减灾、节能环保、“双碳”目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禁毒、国防科工等科学技术领域,以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科普活动。
(一)科普基地能力提升
项目名称:科普基地提升-XXX(基地名称)
本项目仅支持经省科技厅认定的山西省科普基地进行设施设备改进提升,开展科普作品(产品)研发、科普交流合作、科普人才培养,举办科普讲座、服务基层主题活动,搭建科普基地线上展示平台、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科普基地应常设内部科普工作机构,并配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有稳定的科普经费投入。2022年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200天,对中小学生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0天;开展4次以上有一定影响的科普活动,每次活动参加人数在50人以上。积极参加全省科技活动周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讲解、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科普微视频制作、科普作品创作等。
(二)科普活动
项目名称:科普活动-XXX(活动、专栏、XXX平台账号/名称)
本项目围绕群众的教育、健康、安全等需要,发挥我省科普基地、广大科研人员以及外籍专家的作用,广泛开展下列科普活动。
1.有关单位或科普专业团队全年组织开展科普培训、科普讲座、科普下基层、科普交流合作等有较大影响的科普活动不少于2次,每次参与人数不少于100人,新闻报道累计不少于5篇。
2.各级主流媒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设置科普专栏,对科普工作及科普基地进行系列化推广报道,全年撰写主题宣传稿件不少于12篇,刊发科普动态不少于24篇。
3.在各类新兴媒体同一平台科普账号全年发布音视频或图文等科普作品数量100个以上,粉丝量1万以上,点赞量5万以上,其中至少一个音视频播放量300万以上或图文阅读量10万以上。
4.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设计研发基于科普基地特色的云展览,科普内容应丰富多样,具备一定量的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和年服务人次稳定增长。
(三)科普作品(产品)研发
本项目主要支持科技(科普)工作者、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科普作品(产品)研发,培养和遴选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和作品(产品),择优向国家推荐。
1.科普讲解
项目名称:科普讲解-XXX(讲解题目)
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自主命题,自行确定一个科普内容进行讲解,时间为4分钟。讲解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简得当,层次清楚、合乎逻辑,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
2.科学实验展演汇演
项目名称:科学实验展演-XXX(实验名称)
实验限定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表演具体形式不限,内容由申报者自行确定并在6分钟时间内完成演示,实验内容应科学准确、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演示效果应动作标准、快速准确,简单易学、互动性强。实验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配合演示,实验所需器材、材料由申报者自行准备。
3.科普微视频制作
项目名称:微视频-XXX(视频名称)
通过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动画、动漫等原创科普微视频(教学讲课视频、ppt生成视频除外),宣传《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相关知识与方法,内容围绕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内容短而精,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视频应有片头、正片、片尾三部分构成,片尾署名应体现作品的权属情况。视频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普通话,视频时长为2-5分钟。2022年在省、市电视台,国内主流网络平台,主要科技、科普类网站,有影响的专业网站播出过的视频优先。
4.科普作品创作
项目名称:科普作品-XXX(作品名称)
仅限202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及科普音像制品(以下简称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通俗性、趣味性,创新性突出、社会效益显著、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显。文字应为中文简体,发行量不低于5000册,丛书应为完成全部出版的成套作品,不接受丛书中的单册或部分作品。
(四)“山西省科普基地LOGO”征集
项目名称:山西省科普基地LOGO
本项目为统一全省科普基地LOGO,制作统一山西省科普基地牌匾,更好地宣传山西省科普基地,提升山西科普品牌。设计要符合科普基地的内涵和定位,凸显山西本地文化特色,突出“科技”“未来”元素。要创意新颖、富含寓意、内容积极,易于辨识、传播,符合大众审美,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应适用于平面、立体再创作,可在网站、文件、宣传用品和媒体宣传等各场合使用。LOGO设计要有黑白稿和彩色效果图,及JPG或TIF格式的电子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设计稿一律用A4纸型,手绘、电脑制作均可。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过,也未以任何方式为公众所知。已在为第三方服务的作品不得参赛。一经采纳,版权归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所有。